太陽光模擬器的主要指標包括光譜匹配度、空間不均勻性、時間不穩定性、光譜覆蓋范圍(SPC)及光譜偏離率(SPD),這些指標共同決定了模擬器輸出光與自然太陽光的契合程度,直接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以下是對這些指標的詳細解析:
光譜匹配度:
衡量太陽光模擬器輸出光譜與標準太陽光譜(如AM1.5G、AM0)的相似程度。
通常將400-1100nm波長區域劃分為多個波段,通過比較各波段內模擬器與標準光譜的輻照度積分值確定匹配等級。
A級標準要求各波段光譜偏差≤±10%(或相對輻照度誤差≤±25%),確保實驗或測試環境下的光照條件與自然界中的陽光高度一致。
空間不均勻性:
反映模擬器發射的光強在接收平面上的分布均勻程度。
通過測量有效照射區域內不同位置的輻照強度,計算其最大偏差。
A級標準要求空間不均勻性≤±2%(在100mm×100mm區域內),避免局部過強或過弱的光強分布導致實驗誤差。
時間不穩定性:
衡量模擬器輸出光強隨時間的波動程度。
分為短期穩定性(如30秒內)和長期穩定性(如30分鐘內),通過實時監測輻照度波動來評估。
A級標準要求短期穩定性≤±2%、長期穩定性≤±5%,確保實驗數據的可重復性和可靠性。
光譜覆蓋范圍(SPC):
評估太陽光模擬器對標準太陽光譜的覆蓋程度。
重點關注模擬器是否能完整復現標準光譜的各個波段,如紫外(UV, 280-400nm)、可見光(400-700nm)、近紅外(NIR, 700-2500nm)等。
高SPC為復雜測試場景提供可靠支撐,如光催化降解實驗中需完整覆蓋紫外波段以精準復現自然光下羥基自由基的生成效率。
光譜偏離率(SPD):
量化太陽光模擬器光譜與標準太陽光譜的絕對偏差程度。
關注模擬器在各個波長上的輻照度與標準光譜的絕對偏差,而非僅關注相對占比。
低SPD表明模擬器在全波長范圍內的輻照度與標準光譜高度吻合,既保障了光譜的相對匹配精度,又確保了絕對能量的準確性。